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来教你怎么代齐(4K)-《尊师孔仲尼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或许是酒喝多了,他竟发自真心的赞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欸……是我把您想的小人了啊!您这样深谙君子之道的人,怎么会被这些浮华的外物困扰呢?”

    宰予见到他有些醉了,于是便灵机一动,趁机给他戴高帽,向他灌输‘仁政’的思想。

    “我哪里是什么君子呢?在我看来您这样的人,才是更接近君子的人啊!”

    田恒笑问:“喔?此话怎讲呢?”

    宰予道:“我听说,臣下得到了主君的赏赐不去报答,反而苟且营私趋炎附势,这是祸害的根源。

    主君不赏赐臣下的功劳,害怕失去自己的利益,这同样也是乱的根源。

    所以说祸乱的根源,是由于不懂得施加恩惠和不懂得报答而产生的。

    把恩惠施给君子,君子就能得到幸福。把恩惠给小人,小人能为你尽力。

    把恩惠给一个人,能使一个人活下去,把恩德给上万人,能够使得整个国家都仰慕您的德行。

    恩德不分大小,怨仇也不分大小,给别人好处会得到幸福,和别人结怨会招来灾祸。

    所以说,怎么可以不多行仁德之举,从而除去怨仇呢?

    从前武王伐纣前,与士卒们在孟津盟誓,武王作下《泰誓》。

    《泰誓》中说: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百姓有过,在予一人。

    上天的所见,都是来自民众的所见,上天的所闻,都是来自民众的所闻。如果百姓有什么过错,这都是我作为君王没有引导好的责任。

    武王将功劳施予民众,而把过错一人独揽。

    于是,士卒们都愿意为武王效死命了。

    《泰誓》中又说:予克受,非予武,惟朕文考无罪。受克予,非朕文考有罪,惟予小子无良。

    这次如果我战胜了纣,不是我勇武,是因为先考文王没有过失。如果纣战胜了我,不是我的先考文王有过失,而是因为我这小子不好。

    武王将功劳施予鬼神,而把过错一人独揽。

    于是,就连鬼神也愿意襄助武王了。

    武王作完《泰誓》,便率领战车三百乘、虎贲三千人、徒卒数万人渡过大河。

    王师于甲子日抵达战场,与纣王的军队在牧野决战。

    太公领受王命,率领数百甲士为前导,击溃殷商先锋。

    武王亲率中军突入敌阵,战鼓雷动,王师斗志高扬。

    殷人前阵由食不果腹的奴隶组成,他们本就对纣王心怀怨恨、毫无战意。

    此刻见王师已至,更是斗志全无、一触即溃。

    他们纷纷倒戈相向,跟随王师攻向那些在后阵督战的纣王亲卫。

    牧野之战,王师势如破竹,翌日便攻入朝歌,纣王登上鹿台,自焚而亡。

    多施仁义,必有德报。

    多行不义,必然自毙。

    我听说田氏在齐国多行仁义之举,体谅民众的难处,这就已经可以说得上是君子了。

    如果还能够明晰过失,减轻民众受到的罪责和刑罚,

    那么,又何愁得不到民众的帮助,何愁得不到鬼神的垂怜呢?”

    田恒听到这句话,忍不住惊叹道:“您果然是位少有的博学之士啊!

    得到酱油的快乐,不过是口腹之欲上的快乐。

    而得到您指教的快乐,却是能够荫泽子孙、传扬万代的快乐啊!”

    宰予谦虚道:“您真是客气了。”

    田恒听到这里,感觉能得到宰予的指点,实在是机会难得,于是他忍不住继续请教道。

    “可您刚才只是谈到了周的得与商的失,我能否继续向您请教更早以前的得失呢?”

    “更早以前?”

    宰予慢声道:“更早的年代太过古老,我的学识不高,德行浅薄,不敢妄议那些上古时期的先贤。

    不过如果您坚持要问的话,我也只能借用老师对我的教导,谈一谈夏、商、周三代各自用来治理天下的礼仪与方法了。”

    田恒闻言喜道:“还请您指点。”

    宰予道:“夏人的治国之道是尊重君王的政教,他们虽然敬奉神灵,但却并不过分亲近。

    夏人亲近自然,讲究人情而性情忠厚。

    夏礼把俸禄放在第一位,而把威严放在第二位。把赏赐放在第一位,而把刑罚放在第二位。

    因此,他们的政教可以亲近却无法得到尊崇。

    所以到了夏人政教衰败的时候,它的百姓就变得愚昧而无知、骄横而粗野、鄙陋而缺乏修养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