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-《大魏王侯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两个文官会意,如果真的生下两个王子,或是正妃,侧妃有一个诞下王子,很有可能有不少文官武将想要提前站队,因为长子为储这是华夏的传统,最好的结果就是嫡妃生嫡子,这样不会有纷争,更没有挑战。就算是侧妃生长子,嫡妃生长女,按眼前这位殿下的说法便是,王子会安心学习,十几年的时间用来学习和打磨能力,然后才有可能出外历练。

    最少在二十年内,王子不会掌握实际的权力,秦王殿下也不会给予王子实权。

    想要选边站队,提前效忠储君的就要想一想了,二十年时间的长线,会不会太长了一些?

    “这样做甚好。”方少群安然道:“此前宫中先任为团练使,再封防御使,再为京师府尹,十岁左右就成储君,立府授官,等若是再立一套官员储备,彼此间都是斗鸡一样防备着,宫府之争向来不绝……殿下的决断无错,可以省不少事。”

    华夏立储也是在各种经验教训中慢慢得到了一整套的经验办法,就算这样,哪怕到了明朝还是有储位之争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就算有规则,皇帝天生就是规则的破坏者,万历年间如果不是文官们前仆后继的牺牲,还有文官集团的强大,使得任性的万历只能屈从,怕是废太子立福王之事,也会成为事实。

    除了立储的矛盾和损失外,天子和太子会天生产生怀疑和不信任。因为立了太子之后便要给太子整套的班子,包括武力宿卫,文官先从教导政务开始,逐渐形成一个依附太子的政治利益集团。

    在明之前,还有外戚等势力介入,使得局面更混乱复杂。

    汉的巫蛊之乱,便是武帝要敲打掌握了不小实权的太子,结果江充把事搞大了,逼得太子谋反,动用太子府兵讨伐江充,也岂图杀掉武帝,结果失败之后武帝大怒,太子自杀,其余被杀的太子和卫后势力达几万人,长安的渭之水侧每天都在杀人,不论老人还是襁褓幼儿都在河边被腰斩或斩首。

    唐玄宗之时,因疑太子谋反,玄宗一天内将太子和两个封王的皇子赐死,一天之内杀三个儿子,玄宗多疑残酷不必多说,但大唐多次的兵变,包括太宗的玄武门之变,也是使玄宗过于警惕和担忧,反应过激也有其内在的原因。

    明朝时,太子亦是如此,太子有自己的宫属和部下,做的多,努力的多,被猜忌的便多。但什么也不做,庸庸碌碌,便得担心自己是不是要被夺嫡,实在也是处于两难的境地。

    包括仁宗,宣宗,光宗等皇帝在内,俱是如此,明朝好在是太子不掌兵权,这也是和唐学到的经验教训,不然太子随时有能力兵变,怕是天子也难在深宫安睡。

    徐子先决意不给儿子们权力,甚至不给官位名义,一则就是淡化储君色彩,不使储君身边过早的形成势力,二来便是为了将来虚君做准备。

    储君不立,徐子先的儿子们虽然有先天的光环,但毕竟没有实际的地位和权力,也不会被逢迎和别有用心的人群所包围。他们甚至要从普通的士兵做起,与普通将士一样训练,接受士兵到武官的全套的训练。

    政务方面,则是学习各种律法,熟知律令。

    徐子先的教育方针,就是摒弃以前那些过于虚泛的儒学的大义,在儒家的教育之下,历代君王照样有穷奢极欲的,天子们高高在上,权力不受限制,也不了解普通人的悲欢离合,对实际的政务也缺乏了解,需要临政多年才略知其中的关节门窍,但那会往往已经是太晚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